滑县之名始于周朝诸侯国古滑国,这应该是被当今史学界所公认的结论。据《重修滑县志》记载:“周公次八子伯爵封于滑,为滑伯。滑伯本姬姓,后裔改为滑氏。”《英贤传》也有记载:“周公族后有滑氏。”西周初年,周成王执政时期,成王姬诵封周公第八子于滑,后世称为滑伯。
然而《重修滑县志》上还记载:“滑国先是在今河南滑县,后迁至河南偃师府店镇。”言蹊君认为,这个说法并不准确。据多方考证,历史上的古滑国,故地并不在今滑县境内。
史书上关于“滑”的最早记载来自《山海经》。《山海经·北山经》曰:“又北二百五十里,曰求如之山,其上多玉,无草木。滑水出焉,而西流注于诸毗之水。其中多滑鱼。”求如之山上产玉石,没有植被,有一条河发源于此,因为水中有很多滑鱼(据考证,应该是黄鳝一类的鳝鱼),所以这条河被称为滑水。
据《吕氏春秋·古乐》、《史记·周本纪》等历史文献记载,周成王元年(约公元前1063年)至周成王三年(约公元前1061年)之间,在摄政王周公旦的指挥下,周朝军队曾用三年时间征伐并攻灭了泰山以东、济水以南直至淮河流域的奄、蒲姑、丰、徐、录等五十多个东夷部落,其中就包括定居在滑水一带的滑方国。灭掉滑方之后,周成王将周公旦的第八子封于滑方故地,并定都于滑水边的滑亭(今河南商丘睢县西北),是为古滑国。其国人也由周王室的姬姓改为滑姓。
《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有云:“滑国,西周、春秋方国之一。原在河南睢县西北。后徙都于费。”大约在公元前691年至公元前678年间,滑国由滑亭迁都于费(今河南偃师市西南),史称费滑。具体何时何因迁于费,因史料的缺乏我们今天已经不得而知。1962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考古队在偃师市府店镇滑城河村附近的台地上发现了滑国故城遗址,遗址南北长约2.25公里,北端宽约1.5公里,南端宽0.5公里,依地形而造,城垣屈曲呈弧形。由此,滑国曾徙都于费的历史记载被现代考古学所证实。
春秋时期的滑国在历史上是一个异常悲惨的存在。
春秋之际,地处中原的滑国周围大国环伺,国小民弱的滑国不得不在郑国、晋国、卫国、宋国等诸侯强国的夹缝中勉强求生。
周釐王四年(前678年),春秋首霸齐桓公姜小白召集鲁、宋、陈、卫、郑、许等国在幽地(今河南省兰考县)开会,会上诸国推举齐桓公为盟主,滑国作为齐国的小弟也参加了这次会盟。但由于滑国更靠近强盛的郑国,随后成了郑国的附庸国。
周襄王十二年(前640),滑国倒向了卫国,郑文公不满滑国的背叛而发兵攻入滑都城费,滑国君民被迫臣服于郑国。但当郑国军队撤走后,滑国再一次倒向卫国。
周襄王十六年(前636),周王室爆发了著名的“王子带之乱”,郑文公乘乱再一次讨伐滑国,但周襄王出面为滑国求情,由此触发了周王室和郑文公的矛盾,最终导致了一次周、郑之间的战争。
最悲催的事发生在周襄王二十五年(前627年),这一年,秦穆公得知郑、晋两国国君新丧,于是不听大臣蹇叔等劝阻,执意要越过晋国国境偷袭郑国。秦穆公派大将孟明视率军出征,越过晋军南境,行至滑国附近时,恰好与郑国牛贩子弦高相遇。机警的弦高断定秦军必是要偷袭郑国,于是他冒充郑国的使者,以四张牛皮和十二头牛犒劳秦军,暗示秦军郑国已预知秦军来袭。同时,弦高又急忙派人回郑国禀告。(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弦高犒师”的故事)
孟明视误以为郑国真的早有防备,偷袭的计划,于是只好下令撤军。但孟视明又不甘心空手而归,就在回军途中顺手灭了无辜的滑国,大肆抢掠一番之后,满载几百车战利品回国交差。滑国就这样杯具地被灭国了。
后来,秦军在回国途中于崤山(今河南洛宁西北部)被晋国军队伏击,全军覆没,史称“崤山之战”,秦军由此也为灭滑的任付出了代价。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滑国灭亡之后,仗义的卫国将逃亡的滑国遗民安置于古豕韦国地(今河南滑县万古乡)。据《元和郡县图志·河南道四》载:“(滑)州城,即古滑台城。相传云卫灵公所筑小城,昔滑氏为垒,后人增以为城。”滑国后人在卫国提供的新家修建了滑台城,以纪念故国。至此,滑县的历史与古滑国终于交织到了一起。由此可见,一条敲小黑板的重点结论:古滑国并不在滑县,滑县也不是滑国旧地,而是滑国亡国之后滑族后裔逃亡至此,重新安置定居的客居之地。(山东济南市平阴县西南有一个滑口镇,当时属鲁国。同样是滑国被秦灭后其遗民投奔的地方。)
秦汉时期,滑台城归为白马县,隶属东郡。
隋至明初,滑台城改称滑州。
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降滑州为滑县。滑县之名沿用至今。
今天的滑县,地处于中原经济区粮食生产核心区,是河南省第一产粮大县,有“豫北粮仓”之称。
滑县,这块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热土,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滑县的发展会越来越好,繁荣、美丽的新滑州必将成为豫北地区一颗璀璨的明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